国考1号3·第3套·2024届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国考1号3·第3套·2024届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国考1号3语文2024
2、2023-2024国考1号3答案
3、2023-2024国考1号语文答案解析
4、2023-2024国考1号3语文答案
5、2023-2024国考一号3·语文答案
6、国考1号语文答案2024
7、国考1号2024语文
8、2023-2024国考1号(语文)
9、国考1号语文2024答案
10、国考1号2024语文2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3)先天下之忧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语境,通过语境来确定所填写的语句。第()题,需关注“揭示了二者不同生活处境的原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证明了学需要专心致志的观点”等关键信息;第(2)题,需关注“也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等关键信息;第(3)题,需关注“体现范仲淹继承并发展了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等关键信息。默写时,还要注意不能多字、漏字和错字。本题易错字:(1)躁;(2)砌,朱;(3)忧。【评分参考】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17.①瞬息万变②稍纵即逝③无影无踪④无与伦比【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快而多。②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③无影无踪:形容消失得干干净净。④无与伦比:没有能和它相比的,形容特别突出。【评分参考】每处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18.示例:在天空的一个角落,在厚重的乌云下面,形成一个奇特的雨柱,仿佛天空被(谁)无意中截了一个大洞,汪洋大海倾泻而下,砸在草原上(或砸向草原)。【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①语序不当,将“一个”放到“奇特”前面;②成分残缺,在“天空”后面添加“被(谁)”;③结构混乱,将“砸向在草原上”改为“砸在草原上”或“砸向草原”。【评分参考】每处错误点修改正确得1分,三处修改都正确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19.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中“管弦”运用了借代,文中“婴儿”与B项中“梦”、C项中“银河”和D项中“春水”都运用了比喻。20.①还是在海洋②也要先培育“幼苗”③有赖于技术的不断进步【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文“种珊瑚也被喻为在海底‘植树造林’。不论在陆地”的内容,应填“还是在海洋”。第②处,根据前文“与在陆地上植树造林类似,在海洋里‘造林’”和后文“再移植到种植区”的内容,应填“也要先培育·幼苗”。第③处,根据后文“需要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的内容和前文“在海底·植树造林’难度大”的提示,应填“有赖于技术的不断进步”。【评分参考】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21.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项和文中“植树造林”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引用,C项表示讽刺和否定,D项表示强调。22.【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材料第一段讲述了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扬长避短的故事,他避开了动手能力较差的短处,转向理论物理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第二段讲述了贵州化劣势为优势的故事,在六盘水市梅花山建成南方滑雪“网红打卡地”,着力打造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以“避暑游”为代表的旅游业,成效显著。第三段告诉我们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需面对看清、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的问题。材料引导我们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在的集体、地区乃至国家,了解其长处和短处,认清其优势和劣势。学会扬长避短,化劣势为优势。参考立意:①扬长避短;②化劣势为优势;③认清自身优势。(二)写作任务和要求1.立意必须紧扣材料,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立意不准确的,不能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2.结合材料材料的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所体现,有概述或分析,要由材料引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3.明确文体文体不限,自定文体,但要有文体意识,选择使用什么文体,就要符合相应的文体规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4页)】·23-26C·
本文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