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1 历史(湖南卷)答案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1 历史(湖南卷)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百师联盟2024高三冲刺卷四湖南卷
    2、2024百师联盟高三冲刺卷二历史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晚清以来,中国被西方列强入侵,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问题,因此主张学西方思想行为方式,将中国的封建文化全盘抛弃,即“全盘西化”。胡适于1929年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中,正式提出“全盘西化”一词,又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百事不如人,应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在给胡适的一封信中,钱玄同谈道:“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救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请结合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历程,对“全盘西化”观点予以反驳。(13分)18.(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中国在基层出现了乡绅政治。“乡”指乡村,是由宗法血缘关系构筑的地域单位,“绅”是身份的象征。秦汉乡里组织形成之前,活跃在乡村社会的是士绅,在当时,“士为民之首,一方之望”,“以为读圣贤之书,列胶庠之选”。士绅在当时是指有学识的读书人。秦汉实行“乡亭制”,以官派为主、民间推选为辅的选派方式产生的乡绅成为治理基层社会的组织领袖,其范围也不再局限于读书人。进入西汉后,自中央王朝到郡县乡里的统治日益严密,不是地域组织取代先秦的血缘宗法组织,而是血缘宗法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备了地域组织的外壳。乡绅阶层利用宗法家族伦理制度规约着乡村社会秩序。古代中国,皇权不下县,同时“熟人社会”也有利于乡绅利用其声望、学识树立权威,从而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方便。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一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非行政化启示》材料二进入近代后,工人、资本家等具有近代化色彩的个体打破了传统的四民格局,商会、工会、民团和党派等新式社团逐渐出现。西方乡村治理模式传入中国,使基层治理的个体变得更为复杂,中国的基层治理在传承乡绅之治的同时出现了新气象。清末新政时期,民事开始从刑事法律中独立出来,同时出现了专门法律。进入民国后,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1904年5月13日,《岭东日报》报道了广东省澄海县蓬洲所陈氏模仿“自治”的方式,召集宗族成员协商防止赌博的方法,“公议族规四条”。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协会、工会等基层社会组织,调解民间纠纷,有效维护了下层民众的切身利益。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6分)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第5页(共6页)【22·(新高考)MN·历史(六)·SD】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