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F-XKB-L(三)3语文试题
2024届新高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F-XKB-L(三)3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之门。”《大戴礼记》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在社会实践层面,“忠”与“孝”一样,其实践也是由身及家、国的扩展过程。《孝经》指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忠经》亦日:“夫忠兴于身,着于家,成于国。”最后,其他道德也需要“忠”“孝”来成就。《礼记》强调仁、义,礼、信等道德皆由“孝”起。《忠经》称:“夫忠而能仁,则国德老;忠而能知,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各种道德与“忠”结合在一起,是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础。在以礼治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忠孝一体”获得行为方式、价值追求与国家制度,国家精神的同一,成为国家价值观的凝练表达,发挥了价值整合的重要作用,对于维持社会稳定、维护封建帝制具有重要意义。在近代以来的反传统思潮中,对“家”“孝”“忠君”的批判是非常强烈的。陈独秀强调“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而李大钊等人则重点批判把“孝”作为“忠”的基础,以及由此建立的家族制度。这种批判从完善个体能力、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展开,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五四运动中因彻底批判传统而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则充分肯定“孝”“家”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认识到这是中国文化抗衡西方文化、走向未来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撑。(摘编自张倩《“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与价值内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形成了“忠孝”合一的价值观念,这与“家”“国”胶结的国情密不可分。B.“忠”既指内心理想与外在行为相一致,做事尽心尽力,又指对君王忠诚不二。C.古人强调“忠”“孝”的本源相通,为“忠孝”合一提供了形而上层面的依据。D.文化保守主义者肯定了“孝”“家”的价值,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阐述了“忠”的丰富内涵,巧妙引出了对“忠”“孝”关联的深入思考。/B.文章第三段引入儒家思想,论述“忠”成为个体及国人共同价值追求的原因。C.文章分别论及“忠孝一体”在封建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利与弊,具有辩证意味。D.文章大量引用古典文献来支撑论点,论据充分,体现出作者厚重的学术积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传统思想里,讲究“忠义”体现了维护民族安宁、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B.在古代“孝”被置于百善之先,成为社会治理的依凭,如汉代就以“孝”治天下。传家C.中国独有的“忠”“孝”两全的个体价值追求,也是当下中国健康发展的基础。价D.李大钊等人立足挽救民族危亡,批判“家”“孝”等传统观念,具有现实意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教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过所材料一:助是“互联网时代下老师还能干些什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晨,科技和教育教学的深度龄合需子传统授课模式被颜覆,网课成为社会化学的宠儿。互联网确实激发了教学的潜力。一方面,衡水样卷·衡水名校高三月考卷(三)·语文第2页(共10页)
本文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