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全国100所名校高三月考卷·地理[24·G3YK(新高考)·地理-ZTB-必考-HUB]七试题
2024届全国100所名校高三月考卷·地理[24·G3YK(新高考)·地理-ZTB-必考-HUB]七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变,但植物的生长海拔变高,所以不是影响因素;如果是土壤因素,现在应该也不能生长。1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树种线向更高海拔扩张,占据了原来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生存空间,威胁到栖息其间的其他生物,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通过改变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以及通过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发挥调节气候的功能,降低气温的波动幅度;树种线的扩张使山地更高海拔处植被覆盖率上升,高海拔裸地减少;随着树种线升高,森林面积增大,会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16.【答案】C【解析】读图并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小安的列斯群岛位于加勒比海,培雷火山地处小安的列斯群岛,纬度低,不存在冻融作用;该地地处东北信风背风坡,流水侵蚀较弱,且放射状水系其他方位并未出现滑塌;该地地处板块交界带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可能造成了地表形态的破坏,从而发生滑塌事件。17.【答案】A【解析】火山喷发形成锥形山体,在山坡上发生滑塌,故火山喷发在前,滑塌在后;滑塌Ⅱ形成的陡崖在滑塌I形成的陡崖内,若先发生滑塌Ⅱ,则发生滑塌I的时候滑塌Ⅱ所形成的陡崖很可能被夷,故滑塌I先发生,在滑塌I的滑塌体上再发生滑塌Ⅱ;由于水系顺着滑塌陡崖一侧发育,推测其形成于滑塌陡崖之后,或形成在滑塌之前并随着滑塌而改道,由于材料告知了水系形态基本未发生变化,说明水系是在滑塌之后的地形基础上发育而成的。18.【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区感热通量数值的绝对值较大,但属于负值区域,热量由上向下传递,说明下垫面温度低于大气温度,主要是由于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区,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表层海水离岸而去,下层冷水上泛,顺着风势正好北上,形成为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寒流,使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区温度低于大气温度;受该寒流影响,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区,夏季较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较低。19.【答案】C【解析】夏季,受气压带、风带北移影响,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依据图文信息可知,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区感热通量数值属于负值区域,海气感热通量的特点是热量由上向下传递,存在下垫面温度低于大气温度的现象,受其影响,此时段北印度洋西部海区形成冷性高压,与东北部印度低压的气压梯度加强,故北印度洋海面的偏西风会进一步加强。2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显示鄱阳湖北面湖底的2010年最低点较1998年低,与1998年相比差值较大;而南部湖底的高程变化差值较小,且南部湖底最低值2010年部分位置还要高于1998年最低值。鄱阳湖北部与长江相连,由于三峡水库的修建,导致大部分泥沙沉积,到中下游的泥沙减少,导致汛期长江补给湖泊时沉积的泥沙减少,枯水期湖水流出侵蚀作用使湖底最低点下降;如果是长江上游植被覆盖率破坏,泥沙也会被三峡水库阻挡,如果是湖泊南部流入的河流上游植被被破坏,则南部湖底最低值将迅速上升,但图中显示呈起伏式的变化;湖区围湖造田对泥沙的沉积影响较小;湖区的非法采砂,只能对岸边的砂有作用,对湖底无太大影响。2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鄱阳湖的湖底最低点的高程变化,将导致湖面降低,丰水期和枯水期、湖面变化较大,水位变化也增加,湖水的流速加快,导致湖水流出的速度也加快;鄱阳湖是外流湖,有进有出,因此蓄水总量不会增大。22.【答案】A【解析】由公路对地下水的阻隔示意图可知,在公路的影响下,从河岸向外,水分的多少情况发生变化,从河岸向外,水分越来越少,主要在水分影响下形成的植被分布规律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从河岸向外,水分逐渐减少,分布的植被耗水量逐渐较少,耐旱性应逐渐增强,超旱生的骆驼刺等草本植物比耐旱耐涝的胡杨耗水量更少,更耐旱,故推测植被呈现的规律是湿地植物芦苇→耐旱耐涝的胡杨→超旱生的骆驼刺等草本植物。23.【答案】C【解析】公路的修建会影响水分条件,使公路两侧的植被分化非常明显,就像公路把地下水流通的通道隔断了一样,地下水很少部分能通过公路路基,供给公路另一侧的植被,故若该沙漠公路改扩建,则应考虑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适当使用透水性强的建设材料。地理答案第42页(共80页)
本文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