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B]八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历史-R-必考-HUB]八试题)
高三·历史·一对一(十八)·参考答案1.(1)主要特征:起源时间早,贯穿古代政治生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古代政治理性;协商的内容广泛;协商机制具有多样性(官僚政治体制中的协商与民间组织协商并存);协商中组织性与自发性并存;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与民间沟通的桥梁。(8分)(2)不同之处:前者服务于专制皇权,后者服务于民主政治建设;前者协商双方地位不平等,后者协商双方属于合作关系;前者缺乏制度约束,后者注重协商制度和机制构建;前者协商主体局限于特定阶层,后者协商主体更加广泛。(6分)启示:政治协商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协商政治建设要符合国情;要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要充分发挥古代政治智慧;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领导。(4分)2.(1)历史背景:第一阶段:1929年经济危机(大萧条)引发社会矛盾;罗斯福推行新政。第二阶段: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提升;民权运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福利项目支出庞大(财政压力大);国家干预经济带来弊端(资本主义经济“滞胀”);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6分)(2)意义: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保障民生;推动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制度)认同感(提升制度自信);为其他国家和地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借鉴。(8分)(3)历史经验:顺应历史发展(国情、社会状况);关注人民利益(保证贯彻执行);社会救助制度设计要规范化、科学化;注重对贫困的预防。(4分)3.(1)背景:朝鲜停战后,中国周边的战争威胁得到解除(或国际紧张关系趋于缓和);新中国即将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4分)行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6分)(2)变化:从建国之初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政策),到20世纪70年代打开外交新局面(中国建交高潮)。(2分)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美日等国对华外交政策调整;国际格局的变化,多极化力量的发展。(如:正确史实也得分,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建交,重返联合国等具体史实;或西方国2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