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4届“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一)1文科综合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1文科综合答案)
没有体现传统安全问题,④不符合题意: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19.C【解析】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①错误:推动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目的,④错误;综合前几代制作技艺的特点并加以改良,使制作出的鸽哨超薄、超轻,美观、别致,品种己发展到40余种,使其成为收藏品,说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根基,②③正确。20.A【解析】站在@想倍念的制高点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③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④不符合题意:该街道多猎并举扎实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工作,是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有利于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引导人民崇德力行,①②正确。21.D【解析】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①错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错误;采取咸水结冰灌溉、水盐运动规律分析等方式改良盐碱地,降低了成本,节约了水资源,说明把握和遵循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人类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③④正确。22.A【解析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③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④排除;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说明把握矛盾的特殊性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①②正确。23.A【解析】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③错误: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④错误: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24.C【解析】根据材料“禁民为非”“则上下乱”“义立而王”等信息可以看出,“义”都与国家治理有关,故选C项。“达成共识的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尚未确立,排除B项:“实现统一的手段”在前两个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25.B【解析】依据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十五道分布推知,唐朝南北道的分布比较平衡,反映出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故正确选项为B项。A项说法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藩镇割据局面出现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C项:当时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还没有超过北方,D项错误。26.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镇由设于“边疆或战略要地”到“密集于三京(今河南开封、洛阳、商丘)与苏州、杭州和成都附近”这些商业繁荣地带,说明城市经济发展影响镇的设置,故A项正确。注意设问问的是“这一变化”而不是“变化”之前反映的问题,“变化”之前镇作为一级行政单位,多设在边疆或战略要地,排除B项;京城等大城市的自然条件并不恶劣,排除C项:北宋时期镇设置地发生变化,而不是地方行政区划发生的变革,所以反映不出中央集权的变化,排除D项。27.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圣谕十六条”的规定体现了教化人伦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虽然在材料中都有体现,但都不是主要目的,排除。28.D【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同文馆译辑的书籍涉及法律、经济政策、各国历史、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历法、语言等,这些都开拓了近代国人的视野,故D项正确。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主张学习西方的实用科技,但它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排除A项:书籍中不涉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体现了洋务派要求在不触及封建政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实用科技的“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同文馆译辑的书籍以自然科学为主,排除C项。29.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一步学匀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救亡图存,这就导致张之洞对《时务报》的态度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是顽固势力的强大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并不是张之洞对《时务报》态度的变化,排除B项:张之洞并不是完全反对革新,他只是反对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但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洋务思想与维新思想,并没有体现革命思潮,排除D项。30.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华商数量及其广告中使用字母名称的商铺数量、占比均上升,可知民族工业发展促使其广告形式采用简化的字母名称的数量增加,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不同类型企业的数量变化,无法得知该时期国民经济结构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政府和列强行为,排除B、D两项31,B【解析】根据材料“发挥第三世界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等信息,再结合这一时期冷战对峙、中美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