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金卷(一)1文科综合BBBY-F-XKB-L试题
2024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金卷(一)1文科综合BBBY-F-XKB-L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材料释义为“用国都中的土地作居宅,用城郭间的空地作场圃,用近郊的土地作宅田、士田、贾田,用远郊的土地作官田、牛田、赏田、牧田,用甸地作公邑,用稍地作家邑之田,用县地作小都之田,用疆地作大都之田”,由此可见,当时是根据土地的区域、类型进行功能划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田制改革的内容,故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土地使用的法则,不能体现土地国有制遭到了严重破坏,故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有关土地使用的法则,而不是土地分封的标准,故排除D项。25.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汉武帝撤销监御史,利用刺史加强对地方王侯、官员、豪强的管控,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故选C项;秦朝时就已确立中央集权体制,故排除A项;强化地方监察并未削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故排除B项;汉代中枢决策遵从君主专制原则,皇帝掌握决断权,不存在权力制衡,故排除D项。26.D【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后期地方治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唐代后期,地方州府的具体事务,如赋税、劳役、赈灾等这类事关民生的事务主要由各种胥吏完成,这表明胥吏成为地方治理的重要力量,故选D项;胥吏在官的指令下承办衙门中的具体事务,这不等同中央权力下移,故排除A项;胥吏无品无权,不足以成为对抗中央的倚仗,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治理的效果,故排除C项。27.A【解析】本题考查明末思想文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的“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而“各遂千万人之欲”又肯定了人们各自“私欲”的不同和合理性,这些主张都体现了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故选A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他彻底否定程朱理学,故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故排除C项;材料中的主张与社会责任感无关,故排除D项。28.B【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清政府对民用企业由“官为控制”转向“招商承办”和“商贾之道行之”,这是清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有利于民用企业生产经营进一步市场化,故选B项;股份制公司早在洋务企业兴办时就出现了,如轮船招商局,而不是甲午战后才兴起的,故排除A项;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而不是民用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故排除C项;清政府对民用企业实行商办,可以缓解财政困难,但不能解决财政困难,故排除D项。29.D【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传播,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的“工人阶级”“剥削阶级”,说明这些刊物运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因而这些刊物必然会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扩大其影响力,故选D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排除A项;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故排除B项;国民革命运动是1924年国共合作后推动的,此时国民革命运动还没有兴起,故排除C项。30.B【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各农村革命根据地依据施政纲领,建立、完善苏维埃政权,着手进行土地革命等变革和建设,推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建设,故选B项;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故排除A项;1927年7月,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故排除C项;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故排除D项。31.B【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缓和,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的乒乓球术语“变化自如的快攻”体现了技术上的灵活性,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被赞为“外交快攻”,反映了中国外交的高度灵活性,故选B项;中美关系缓和前,新中国已与法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建交,已经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故排除A项;C项中“消除了”说法绝对化,故排除C项;和崛起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排除D项。32.C【解析】本题考查古罗马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在执政官选举中,民拥有与贵族分享国家政治权利的机会,这有利于调和民与贵族的矛盾,故选C项;古罗马实行“寡头政治”,故排除A项;贵族在政治生活中仍处于主导地位,故排除B项;题干史料只涉及执政官选举,与执政官职权无关,故排除D项。33.D【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中的“表现高傲和尊大”可知,流行“拉夫”领饰是为了显示自身的高贵,体现了贵族对自身尊严和世俗享【高三文科综合·参考答案第2页(共6页)】4003C
本文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