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师教育 2024届高考仿真模拟信息卷一1语文试题

菁师教育 2024届高考仿真模拟信息卷一1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高考仿真模拟卷语文四答案
    2、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卷四语文
    3、2024仿真模拟卷语文(一)
    4、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信息卷四
    5、2024高考模拟示范卷四语文
    6、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卷四答案
    7、2024年新高考仿真模拟卷(二)语文
    8、2024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语文4
    9、2024年仿真模拟卷语文(一) yx
    10、2024高考模拟示范卷(二)语文
界的局部性分析(而这是难以回避的),就会依据不同的要素(艺术品、艺术家或欣赏者或其他),形成多重因素的局面。今天看来,唯一条件的理路显然已不合时宜,因为就艺术发展的复杂现状而言,不可能有一个唯一的条件来界定艺术的边界。所以就出现了另一种思路,不再抽象地讨论艺术特性,而是考察在何时何地艺术才存在。分析哲学家古德曼把“何为艺术”的追问,转换为“何时为艺术”的问题,这就颠覆了美学家长久以来不分具体情境和功能的传统理路。在他看来,“何为艺术”根本就是一个错误的提问,一件物品之所以在某个时间成为艺术品,而在其他时间不是,“正是由于对象以某种方式履行符号的功能,所以对象只是在履行这些功能时,才能成为艺术作品”。这一思路与艺术史的事实是完全相符的。种种划定艺术边界的尝试,都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雏,但实际情况是,艺术和非艺术之间并无如此分明的边界,他们的交互渗透不但是常见的,而且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我们注意到这种情况,那么中国哲学和美学正好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论观念。较之于西方,中国哲学和美学的一个特征尤其明显,那就是强调二元范畴之间的关联、转换和渗透,而不是两者的对立、排斥和冲突。这为我们解决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倾向提供了可能性。从中国哲学的理念来看,艺术与非艺术的这种复杂关系不足为奇。我们的思维惯性是划出黑白分明的两极,艺术与非艺术各自有所归属。但实际情形是一种进退消长的变动边界,在艺术和非艺术的黑白两极之间,存在着广大的相互融汇的灰色地带。中国式的哲学智慧提醒我们,必须要高度关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它们往往比艺术领域本身更具备生产性和创新性。这一点已为艺术史的发展所证明,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在黑白之间划界,而是应把注意力投向广大的灰色地带。(摘编自周宪《换种方式说“艺术边界”》)材料二:我始终觉得,既然认定是一门艺术,就理应有它最基本的边界和底线、内涵与外延,不能无原则、无休止地去所谓拓展和丰富,否则就完全没必要划分和界定不同的艺术门类及相关创作形式了。但是每一种门类及其形式,它们的边界和底线究竟在哪里,内涵与外延究竟如何把握、如何区分,这是不容易明确做到的,甚至说,只能在不断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去逐渐清晰、完善对它们的认识,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语境下,还会随时出现新的情况和可能,产生新的认识,做出新的调整与再定义,并非一成不变。比如对书法的界定,它的历史价值与新的时代内涵是否需要重新赋予和注入,以及具体的创作手法、表达方式等,是否也都要有所相应调整或改变?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像近些年一直争论不休的现代书法,包括所谓的“丑书”“乱书”“盲书”“射墨”等诸多新品类、新形式、新花样,究竟算不算书法,有没有相应的艺术价值和创作意义?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很多艺术家在创作如实验水墨、抽象水墨、新水墨等作品时,根本就不用毛笔,材料中也只包含传统的纸和墨,对于这类作品,倘若还继续拿传统的笔法标准和单纯的水法、墨法标准来评判,显然不合适。务必要另立标准,打破固有的审美定势与相关思维理念,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实验艺术、新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也才更加符合当下多元化的诉求,否则便如坐井观天,陷在传统的旋涡中不能自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摘编自王进玉《艺术的边界和突围》)A.模仿说强调实在世界,表现说强调艺术家,形式说强调艺术品与外在方面的关联,三者界划艺术边界的出发点不同。B作者认为,英国美学家贝尔“有意味的形式”说这一理论堪称界划艺术边界的范本,为划定艺术边界提供了理论依据。C,中国哲学和美学强调二元范畴之间的关联、转换和渗透,能够解决划定艺术边界的问题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