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样卷(一)1答案(历史)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样卷(一)1答案(历史)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年高考真题
    2、2024年高考制度改革
    3、2024年高考考哪几门科目
    4、2024年高考时间具体是多少
    5、2024年高考政策是啥?
    6、2024年的高考
    7、2024年高考趋势
    8、2024年新高考
    9、2024年高考倒计时日历
    10、2024年高考是多久
南宁市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历史参考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顶蛳山贝丘遗址,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据材料可知,顶狮山贝丘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遗骸出现了很多渔猎工具,这表明当时的顶狮山地区盛行渔猎生产模式,故选A项:当时社会生产力水低下,民众社会生活并不丰富,故排除B项:当时尚未出现小农经济,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部落冲突的信息,故排除D项。2.D【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儒学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既非善也非恶,需要进行改造才能臻于善这表明董仲舒重视对民众的外在教化,故选D项:材料中未涉及封建等级秩序的内容,故排除A项:董仲舒思想发展了先秦儒学,并未背离先秦儒学的核心思想,故排除B项:孔子主张人性都是相近的,董仲舒未发扬孔子的人性主张,故排除C项3.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唐代中期科举允许考生将自已日所作诗赋交给主考官,且允许考生将《五经》和历史书带人考场寻检,这表明唐代科举考试形式较为灵活,故选C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应试者的家世信息,故得不出唐代科举“不看重应试者家世”的结论,故排除A项:学生将时所作诗赋交给主考官,不表明当时科举主要考查诗赋文章,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当时科举考试程序成熟严谨,故排除D项。4.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农具的改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和能力和家国情怀素养。材料描述了农民使用秧马进行插秧的情景,秧马可以节省体力,提高插秧的效率,这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选B项:材料中的秧马并非传统农具,故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苏轼看到农夫用秧马劳作从而作诗,并未体现文人亲自体验劳动,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变化,故排除D项。5.D【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越米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等其他行业,这主要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D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朝廷并未放松对社会的控制,故排除B项:C项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6.C【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湖南地方人士叶德辉虽然对康梁“新学”进行了批判,但是依然认为通晓西学仍是时代应有之义,这说明当时学西方成为时代潮流,故选C项:叶德辉不属于维新派阵营,故排除A项:叶德辉主张学西方,但并未看出其支持制度变革,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内矛盾激化的信息,故排除D项7,A【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毛泽东等人认为要积极推动民众的体育自觉观念,培养民【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24-459C众的社会公德,这有利于培养现代社会吸需的健全人格,故选A项: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民主思想的传播,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娱乐观念,故排除D项8.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基层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宿迁抗日民主政权在乡村废除保甲制,实行村组制,建立乡人民代表会议制,实行“三三制”原则。这些措施提升了基层治理水,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并不会因此扩大,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废除了农村的封建制度,故排除C项:这一举措属于政治建设的内容,不能为抗战胜利莫定物质基础,散排除D项9.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杜会生活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据材料可知,该宣传画意在提升民众建设国家的热情,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同感,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故排除B项:1955年尚未提出“双百”方针,故排除C项:材料只是倡导,并未涉及当时中国工业实力全面提升的成就,故排除D项。10.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材料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主动与各国接触、改善外交关系,并取得显著成效,从而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故选D项:材料并未反映中国履行大国责任故排除A项:材料提到中国与亚非拉、欧洲、北美等地区的多个利家建立外交关系,而不仅仅是“注重睦邻友好关系”,故排除B项:新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外交方针,故排除C项。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