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金卷先享题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三年级三模考试(老高考)语文答案

衡水金卷先享题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三年级三模考试(老高考)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否定一些虚构文学在这方面的努力,即使是那些沉迷于个人化、人性化的虚构性写作,也存在着一定的社会认知功能,但就叙事的真实性、实证性、问题的聚焦性而言,非虚构写作无疑在这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也更能有效地激发读者的自觉认知和思考意愿。这是因为非虚构写作大多从社会问题出发,围绕当事人和作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来展开叙事。问题即事件,问题即叙事,问题即目标,在非虚构写作中,事件本身所承载的一些社会问题,其实是作家选择写作的优先事项。换言之,它不是由作家提前预设某种写作意图而后选择题材的写作,而是在现实生活呈现了诸多问题,使作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思考之后,才进行的写作实践。所幸的是,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凭借明确的现实问题和作家主体的现场介入,开始以各种方式直面现实世界,从而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别有意味的社会认知视角和通道。或许,非虚构写作很难具备审美价值上的经典性,但是,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和记录,它们在将来未必没有重要的价值。(节选自洪治纲《论非虚构写作的社会认知价值》)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是文学在新的社会发展境遇中的一种自我突破B作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标举社会认知功能,主要是为了更科学地反思并建构文学的认知体系。C.作者认为重申非虚构写作的社会认知功能,可以唤醒人们对于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注。D.作者认为非虚构写作需要对如何让人们更科学、更理性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有更多承担。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此,文学的社会认知功能不会走向边缘B.读者的认知方式和接受思维,也会让非虚构文学作品的社会认知功能价值受到影响。C.作家只有在预设好写作意图并对现实问题产生了共鸣之后,才能进行非虚构写作实践D.非虚构写作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和记录,在未来不一定会拥有相应的价值。3.下列言论中,不能用来论证文本第二段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世上只有无艺术的社会,而没有无社会的艺术。”一豪泽尔B.“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一别林斯基C.“诗文书画,大抵从胸臆中流出。”一张戒(宋)D.“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曹雪芹(清)4.下列对非虚构作品的分析中,不属于是对非虚构写作社会认知功能分析的一项是(3分)A《李作家和他的乡村朋友》展现了一个写作者对生活在广西某乡村里的人的思考、理解与期盼。B.《凉山叙事》讲述了大凉山彝族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反映了大凉山彝族脱贫攻坚的历程。C.《中国在梁庄》还原了梁庄近四十年来的变迁史,记录了中国的转型之痛,乡村之伤D.《寻路中国》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斯勒,她被誉为“关注现在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5.阅读以下材料,请结合文本,对《我的二本学生》呈现出的非虚构写作社会认知功能价值作简要分析。(6分)黄灯是广东某高校的教师,地的《我的二本学生》等系列文章在文学杂志和蝶体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二本院校学生的整体生存状况,往往被主流媒体忽略,但其校园和职场经历,其实更代表中国年轻人的普遍状况。这一系列文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书出版。黄灯说:“《我的二本学生》是一本被学生推动而写作的书,我将之视为一本非虚构写作的教学礼记。”【高三语文试题第2页(共7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