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三模试卷(2024.5)答案(历史)
江西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三模试卷(2024.5)答案(历史)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江西师大附中2023-2024高三年级历史月考试卷
2、2023-2024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卷
3、2024年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月考
4、2023-2024江西师大附中第三次模拟测试卷
5、2023-2024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月考
6、江西师大附中三模2024理综
7、2024江西师大附中三模答案
8、2024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三模数学
9、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三模2024
10、江西师大附中2024高三三模
中考导航六区联芳试卷(二)历史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二、辨析改错(8分)16.(1)W(2)×将“驻藏大臣”改为“澎湖巡检司”(3)×把“铁路”改为“公路”(4)×把“20世纪初”改为“20世纪末”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7.(1)由留学欧美转向留学日本。(2分)背景: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言之有理即可,1点1分,共2分)(2)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各类建设人才的需求;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苏联与新中国外交关系的建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新中国实施“一边倒”外交;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言之有理即可,任答1点1分,共2分)作用:留学生成为新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社会的变革;推动新中国的快速发展。(言之有理即可,任答1点1分,共2分)(3)认识:“留学潮”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起落受中国国内政治变化,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从热衷于留日到留美、留苏反映出近现代思潮的变化。(言之有理即可,2分)18.(1)原因: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采邑制的瓦解:火药从东方传来,系列新火器相继发明和使用。(1点1分,共2分)思潮:人文主义。(2分)(2)“改变了世界”: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推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1864年马克思直接领导了第一国际的创建工作,使工人运动走向国际联合;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进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言之有理即可,任答1点1分,共2分“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指历史中考导航六区联考试卷(二)第1页,共2页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言之有理即可,1点1分,共2分》(3)关系: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进步,思想进步反过来又推动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言之有理即可,2分)四、活动与探究(12分)19.(1)②①③④⑥⑤(1分)主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言之有理即可,1分)(2)示例一:选择邮票④⑥或④⑤(1分)观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2分)论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与此同时,实行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4分)综上所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必须始终不渝的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分)示例二:选择邮票⑤⑥(1分)观点: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分)论述: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立有利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了中国的对外经济交流,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中国扩大开放的成果,也为中国进一步开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途径。(4分)综上所述,中国的对外开放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逐步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分)(其他言之有理的观点亦可)(3)认识:邮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国家的名片,也是时代的印记和社会的缩影:它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记载了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言之有理即可,1点1分,共2分)历史中考导航六区联考试卷(二)第2页,共2页
本文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