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金卷(四)4历史XKB-G3-YX答案

高三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金卷(四)4历史XKB-G3-YX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D从材料看到,春秋时期征战频繁,冲击了西周以来的宗法分封秩序,故D项正确。A项“导致”“崩溃”的说法不合史实,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说法无法从材料得知,排除。2.B从材料看到,文景时期,诸侯国户口不断增加,物质财富雄厚,据此可知,汉代文景时期封建经济获得发展,因此B项说法正确。A项“租佃关系”的说法从材料不可得知,排除。C项“激化”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户籍制度日益完善”说法不符合主旨,排除。3.B根据材料中“冠冕儒生,多不此”等信息可知,射箭活动社会基础有一定的局限,并不能说明社会基础广泛,故排除A项;C、D两项都只是部分反映了材料,故排除;材料体现了射箭具有“观德择贤”“济身之急务”“以行礼焉”等多重功能,故B项正确。4.A根据材料中“依海行敕律加法处之”“物货许其亲属召保认还”可知,北宋政府重视对外贸易,保护外商在华合法权益,这有利于吸引外商来华贸易,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策实施前后的贸易状况,无法获知该法令的成效,B项错误;北宋政府保护外商在华合法利益与增加政府税收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商在华合法权益的保护,并非朝贡贸易的等贸易,且朝贡贸易并不等,D项错误。5.C据材料“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可知行省制下,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力,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行省制下,地方拥有部分权力,而非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行省制下,地方权力较大,排除B项;行省制围绕中央与地方矛盾展开,而非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D项。6.D题干所示为明清时期,民间出版业迅速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为了满足市民的诉求,文化市场活跃,故D项正确。白话文小说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期间,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明清时期,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说法欠妥,C项错误。7.C据题意可知,顾炎武论述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政权的变化与文明的崩坏是存在本质区别的,C项正确;在顾炎武看来,国家体制与文明体系存在明显的区别,而非模糊不清,排除A项;顾炎武是在论述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并不是主张保持天下秩序与王朝安全,排除B项;国家与天下是存在区别的,排除D项。8.A根据材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结合洋务运动的知识可知,该思想是想通过学西方的器物,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是并不触动本国的封建制度,A项正确;1895年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B项;百日维新推行的时间是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扩大对西学经济的学,是维护统治的手段,排除D项。9.D结合材料“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并结合所学知识,民国建立后,社会秩序仍然很混乱,表明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众参政,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军阀割据混战,排除C项。10.C从材料可知,孙中山用历史的方式论证了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因此C项正确。“科学总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旨在阐明人民是历史的推动力”的说法不符合孙中山本意,B项错误。“十月革命”的说法与材料隐含时间不符,D项错误。11.A材料反映了一战期间中国纱厂赢利能力不断增强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临时政府奖励实业和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因素相关,可见适宜的社会环境成为当时纱厂发展的最大因素,故A项正确。B、C两项认识不够全面,排除;D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排除。12.A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社会长期经济、政治发展不衡,数省交界的山区往往是各派反动势力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客观条件,所以革命根据地基本都位于各省交界的边区,是由特殊国情决定的,故选A项;放弃攻打大城市,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突破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中心”的革命经验,排除B项;根据所学,前四次反“围剿”均胜利,可见,革命根据地的分布不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排除C项;放弃攻打大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25065C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