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一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二)2语文(人民教育)答案

陕西省高一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二)2语文(人民教育)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③“与父亲书”,顾名思义,写给父亲的书,献给父亲的书。父亲是那个特定的读者。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本书看成是一封写给父亲的长信。在这封可能永远也不会结束的长信中,我试图与父亲进行一番马拉松式的长谈。像亲密无间的父子那样。像有过命之交而又惺惺相惜的兄弟那样。④这,便是推动我创作《与父亲书》的力量。(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怀着隐秘而喜悦的直观感受去阅读父亲写给我的书信,是因为信件背后陌生而慈父的形象让人诧异和出人意表。B.文本从“过去的我”的视角,审视、反思过往父子间的隔膜,体悟到父亲试图与“我”沟通做出的巨大努力。C.文中作者笔下的父亲是熟悉而陌生的,熟悉是相较于现实生活而言的,陌生是相较于书信中的父亲而言的。D.《与父亲书》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对当年未曾设身处地理解父亲,作者表达了后悔和愧疚之情。7.文中第⑥自然段,关于父亲写信这个段落,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段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作者难以描摹的无形感受变得具象可感。B.写信如同摸黑逮羊的想象画面,符合父亲农民工的身份和质朴而顽强生活形象。C.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居无定所,写信过程中的喜感体现出父亲对“我”的关爱。D.“奔跑跳跃”“用绳子穿”“赶上坑洼道路”等描写再现了父亲绞尽脑汁组织语言的画面。8.以下是第O3自然段画横线部分的原文和对照版,请辨析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4分)原文:我把它们放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它们陪着我挤公交,搭乘长途巴士,乘坐绿皮火车。我把它们从江汉原带到珠江三角洲,又从珠江三角洲带到湘江之滨。对照版:我把主们放在随身携带的行季箱里,野公交,搭乘长途曰士,乘坐绿皮火车,从江汉原带到珠江三角洲,又从珠江三角洲带到湘江之滨。9.《锦书谁寄来》是散文集《与父亲书》的序言:该书作者打算补充乙文作为后记,要在为父亲而写作”“家书寄远人”中选择其一作为后记的标题。假如你是这本书的编辑,会推荐他选用哪个?请说明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荀况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前。赵王曰:“请问兵要。”荀卿曰:“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行高三语文第5页共8页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荀卿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以桀诈尧,譬之以指桡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故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且仁人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傅而一。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