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练习九年级语文答案

吉林省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练习九年级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吉林省2024年九年级第二次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答案
    2、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
    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一)
    4、吉林省2024年语文答案
    5、2023-2024年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单元测试卷(二)
    6、2023-2024吉林省版九年级第一次考试a卷语文
    7、吉林省202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二
    8、2024年至2024年九年级语文
    9、2024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
    10、吉林市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模拟信息卷语文C.小说通过心理描写展现了林道静的内心世界,既体现了她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折射出革命者面临选择时的复杂心情。D.小说以景物描写结尾,渲染出孤寂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林道静内心的多重情感,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答案】B【解析】“暗示了林道静对革命道路的反思与选择”错误。原文中的省略号更多是为了表现林道静在凝视毛背心和低唱歌曲时的情感的深沉与复杂,以及歌曲内容的不完整呈现。8.林道静的情感从遇见许宁的那一刻开始,经历了多个层次的波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初遇的惊喜:当林道静在中南海遇见许宁时,她感到惊喜。②对未来的向往:当林道静得知许宁计划前往陕北时,她内心深处涌起对投身到紧张的武装斗争中的向往。③面对选择的矛盾:当林道静面临是否跟随许宁去陕北的选择时,她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④对过去痛苦的悲愤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文末林道静回忆起狱中的经历,她对痛苦感到悲愤,对相知感到幸福,对未来无比坚定。(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9.作者通过多个细节描写来表现华北紧张局势的严峻性,试列举三处并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悲凉环境的渲染:开头处通过“西风”“落叶”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荒凉冷清的氛围,间接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不安。②人物的神情动作:警察的威严形象及其监视的意味,以及林、许二人的反应,体现出当局的严格管控和当时社会的政治压抑,暗示了华北局势的紧张。③窘迫的生活处境:林道静没有钱吃饭,她的箱子里空空如也,这些都是华北局势严峻的具体写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明主在上位,有必治之势,则群臣不敢为非。是故群臣之不敢欺主者,非爱主也,以畏主之威势也;百姓之争用,非以爱主也,以畏主之法令也。故明主操必胜之数,以治必用之民;处必尊之势,以制必服之臣。故令行禁止,主尊而臣卑。明主之治也县爵禄以劝其民民有利于上故主有以使之;立刑罚以威其下,下有畏于上,故主有以牧之。故无爵禄则主无以劝民,无刑罚则主无以威众。故人臣之行理奉命者,非以爱主也,且以就利而避害也;百官之奉法无奸者,非以爱主也,欲以爱爵禄而避罚也。凡为主而不得行其令,废法而恣群臣,则威严已废,权势已夺,令不得出,群臣弗为用,百姓弗为使,境内之众不制,则国非其国而民非其民。如此者,灭主之道也。(节选自《管子·明法解》)》材料二: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或君乱于上,臣治于下;或臣乱于下,君治于上。二者苟逢,何者为甚?”特进魏征对曰:“君心治,则照见下非。诛一劝百,谁敢不畏威尽力?若昏暴于上,忠谏不从,虽百里奚、伍子胥之在虞、吴,不救其祸,败亡亦继。”太宗曰:“必如此,齐文宣①昏暴,杨遵彦以正道扶之得治,何也?”征曰:“遵彦弥缝暴主,救治苍生,才得免乱。然与人主严明,臣下畏法、直言正谏、皆见信用,不可同年而语也。”(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注】①齐文宣:指北齐文宣帝高洋。其执政后期,以功业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罚无度。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明主A之治也B县C爵禄以劝D其民E民有利F于上G故主有日以使之【答案】BEG(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解析】“明主之治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因此B处应断开。“县爵禄”是动宾结构,表示设立爵禄的行为;“以劝其民”是目的状语,用来修饰“县爵禄”,表示设立爵禄的目的是勉励百姓。语句结构完整,语义清晰,因此E处应断开。“民”是主语,“有利于上”是谓语和宾语,其中“于上”是介词短语,表示对君主有利。语句结构紧凑,意义明确,因此G处应断开。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爱,文中指喜爱,与《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牛”中的“爱”意思不同。B.就,文中指靠近、趋向,与《陈情表》“辞不就职”中的“就”意思不同。C.若,文中指如果,与《鸿门宴》“若入前为寿”中的“若”意思相同。D.见,表被动,译为“被”,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中的“见”意思相同。语文五第5页(共8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