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德英才大联考(附中版)湖南师大附中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二)2历史答案
炎德英才大联考(附中版)湖南师大附中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二)2历史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届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15.对下面漫画创作的动机,表述准确的是创作时间:英国卡通画家于1962年创作。图中人物:左边为时任美国总统顾问迪安·艾奇逊,中间扮作大马的是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右边为时任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图片上标:(美国总统顾问)“英国失去了一个帝国,但还未找到自己的角色。图片下标:(英国首相请求美国总统)“哦,请问,我可以扮演两条后腿吗?”A.遣责英国脱离了马歇尔计划B.反思并寻求英国的振兴之路C.呼吁美英联合对抗苏联扩张D.折射出美国国际地位的削弱16.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秩序构建进程中的角色正发生重要变化,逐步完成“边缘者(观众)一被动参与者(配角)一主动塑造者(要角)”的角色转变,其中,金砖国家等新组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和作用尤为突出。这一变化有赖于A.国际社会改变旧秩序的意愿B.发达国家国际影响下降C.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D.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人们日常话语中的“中华”一词始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的史籍中。这些史籍有《晋书》《十六国春秋》《宋书》《南齐书》《周书》《魏书《昭明文选》《北史》《南史》等,它们或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成书的史籍,或为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但却成书于唐初的史籍。而在此之前的史籍中,目前尚未发现“中华”一词。据此基本可以断定,“中华”一词是产生在两普南北朝时期。在经历东晋南北朝近400年分裂、南北重归于统一之后,“中华”涵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尤其在入唐以后,“中华”一词开始广为流行,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中国的名号。在记载与周边各政权的交往中,唐人的话语普遍以“中华”来代指唐朝。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吐蕃“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渐慕华风”,可见“华”已作为唐朝的代称。“中华”用于政治行动,在古代功效最明显的大概要推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推翻元朝,但对蒙古、色目以至元朝宗亲、顺帝父子都采取宽容政策,彰显了明太祖的政治远见,同时也是中国已经有了多民族共处的悠久历史传统所致。清初皇帝明确意识到,他们既“仰承天命”“抚定中整理自石硕《从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等材料二历经康雍乾三代治理,清朝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历史发展的地缘安全问合境内所有区域、族群和文化,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清朝疆域一统之后,确立了新的正统观,蕴含着“天下一家”的族群观念。顺治帝强调清朝底定中原,天下一家,无论满汉官民皆【高三“八校联盟”质量检测(二)历史卷第4页(共6页))6060C
本文标签:
